Saturday, April 5, 2008

清明时节

说到每个中国传统节日,一定要大谈它的由来和传说~ 这样才能感觉更传神和更有意义!

所以,我坚持在做这个题目以前,一定要让大家知道,“清明”节日的传说和由来~


经过我的研究,以下是较广为大众接受的,但究竟是史实还是传说就不得而知咯!^^


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,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故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。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的农谚。后来,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,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的,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,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,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,清明之日不动烟火,只吃凉的食品。

关于寒食,有这样一个传说:
相传春秋战国时代,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,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,申生被逼自杀。申生的弟弟重耳,为了躲避祸害,流亡出走。在流亡期间,重耳受尽了屈辱。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,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。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,一直追随着他。其中一人叫介子推。有一次,重耳饿晕了过去。介子推为了救重耳,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,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。
十九年后,重耳回国做了君主,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。晋文公执政后,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,唯独忘了介子推。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。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,心中有愧,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。可是,差人去了几趟,介子推不来。晋文公只好亲去请。可是,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,只见大门紧闭。介子推不愿见他,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(今山西介休县东南)。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,没有找到。于是,有人出了个主意说,不如放火烧山,三面点火,留下一方,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。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,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,大火熄灭后,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。上山一看,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。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,然后安葬遗体,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,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。掏出一看,原来是片衣襟,上面题了一首血诗:
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
柳下作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谏臣。
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时常自省。
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


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。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。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“介山”,在山上建立祠堂,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,晓谕全国,每年这天禁忌烟火,只吃寒食。 走时,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,到宫中做了双木屐,每天望着它叹道:“悲哉足下。”“足下”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,据说就是来源于此。
第二年,晋文公领着群臣,素服徒步登山祭奠,表示哀悼。行至坟前,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,绿枝千条,随风飘舞。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,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。他敬重地走到跟前,珍爱地掐了一下枝,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。祭扫后,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“清明柳”,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。以后,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,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。他勤政清明,励精图治,把国家治理得很好。此后,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,对有功不居、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。每逢他死的那天,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。即不生火做饭,只吃冷食。


很有意思吧?


渐渐的,清明成了后人悼念往生亲属的日子,扫墓、拜祭成了不可或缺的事情。




这里是马六甲茶阳会馆义山,所谓“茶阳会馆”,就是这个义山只serve客家人~
为什么酱?话说,以前我们的祖先们从中国南下过海讨生活,人在异乡都希望确保自己人生安全也发挥守望相助精神。所以,当时很多福建会馆啊、茶阳会馆啊、潮州会馆啊之类的成立,旨在为自己的同乡谋福利。
话说回来,为什么我们会到这个茶阳会馆义山呢?因为我的公公住上面~


义山祠-镇守这个山头


清明时节~


我公公坟墓的look out point~ 很不错的!


我公公、我父母和我~ (我公公在我爸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,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合照。其实感觉有点悲凉~)


右边的是我叔叔,他比较不爱上镜头~ (我妈干嘛酱?呵呵)


我爸妈的准媳妇也在~ ^^


我们早餐过后就在这里吃~
淡边街上的一间老茶楼~ :)

-alvinsorich.blogspot.com-

2 comments:

何 佩仪 Ho Pey Yi said...

感谢你这么用心给大家带来关于清明节的由来;)

何 佩仪 Ho Pey Yi said...

八德故事—初集 忠篇

但愿主公常清明

《德育故事》白话解
 

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

柳下作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谏臣。

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时常自省。

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

(谨以此文,献给年复一年,缅怀先祖的清明时分。)

在那冬去春来,万物复苏的时节,有一个中国人共同追念的日子,那就是公历四月五日前后的清明节。清明节的前一、二日,是中国传统的寒食节。寒食节禁绝烟火,只吃冷食,这个传统渊源于,晋文公与介之推等人唇齿相依的感人故事。

春秋战国时期,晋献公的宠妃骊姬,为了让儿子奚齐继承王位,而陷害太子申生,申生含冤自尽。申生的弟弟重耳,是一位礼贤下士的贤者。他为了躲避杀身的祸患,不得以之下,带着五位大臣、数位随从出逃列国,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艰难的流亡生活。

当重耳等人走到五鹿之时,饥渴交加,只好在乡间野路中乞讨。然而路上的一位乡人,送给他们的却是一把无法食用的、厚厚的黄土,重耳看到之后威怒不已。风餐露宿的流亡生活,与有家难归的苦难遭遇,使他内心百感交集。

然而此时赵衰站了出来,他说:「这把黄土代表的是我们的国土。护佑这块土地上的子民,是上天赋予主上的重责。这把土,我们要跪在地上接受它,这是皇天后土恩泽主公的祝福。」

重耳一行,沉痛地凝视着茫茫大地。他手握着这把国土,跪倒在苍渺的皇天之下。

到了齐国,齐桓公对重耳礼遇有加,不但把宗族的女子许配给他,而且还送他很多财物。漂泊在外的人,能过上这样安定的生活,实在是弥足珍贵。然而好景不长,数年后桓公过世,齐国又发生了动乱。重耳依恋他的妻子,不忍心离去。赵衰和咎犯商议,再不离开这个是非之地,恐怕是凶多吉少。重耳的妻子得知后,就劝他赶紧离开,重耳却难舍难分,他说:「人的一生,能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,还有其他什么好希求的呢?就算有生命危险,我也不会离开这里,我注定要和此地共存共亡。」

深明大义的妻子,此时表情凝重地对他说:「您是一国的公子,面临国与家的深重灾难,困顿逃亡而来到齐国。多少的人都期待着你,重振家国的基业。而今,你却为了我一个孤弱的女子,忘却了身负的重责,忘却了多少贤臣良相为你出生入死那深重的恩德。连我都为您感到羞愧啊。」于是妻子和赵衰等人密谋,把重耳灌醉了之后,日夜兼程地赶着车子,把他送离齐国。妻子含着泪,目送丈夫一行远行而逝,消失在辽远的天际之中。

身为晋国的公子,重耳以他的贤德昭名于诸侯间。追随他的几位忠心耿耿的贤臣,也被时人称为德才足以辅国的「国相」与「国器」。十九年后,公子重耳得到秦君的帮助,回到晋国继承了王位,这就是著名的晋文公。

晋文公即位之后,勤政清明,励精图治,德政泽及百姓,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。他把国家治理得很好,子民都感戴他的恩惠。文公知恩图报,对曾追随他飘泊在外,同甘共苦的功臣们,给予丰厚的封赏。他赏罚分明,以「导以仁义,防以德惠」为上赏,以辅佐国政、出外征战为次赏。然而还没有封赏完,晋国遭遇到了新的内忧与外患,晋文公无暇顾及封赏之事,归隐在家的介之推就这样被遗忘了。

介之推,又名介子推,「子」是古代对贤者的一种尊称。当年介子推离家别母,追随重耳在外流浪了一十九年。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候,眼看食物都吃光了,重耳饥饿到了极处,连路都走不动。介之推感到非常沉痛,他不忍心看着自己的主人,就此饿死在奔亡的路途中。所以就悄悄割下自己腿上的肉,把肉烧给主人吃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「割股侍君」的感人故事。

流亡生活结束后,咎犯对个人的功劳念念在心。介子推感到很不以为然,他说:「公子得以复国,这是民心所向、天心所归,而您却认为是个人的功劳,真是令人感到羞耻啊。我不愿意和这样的人同处一朝。」于是介子推功成身退,归隐而去。他告别了十九年来患难与共的君上,独自驾船离去,隐居于山水之中。
晋文公赏赐功臣,没有顾及隐居在外的介子推,介子推也从来不标榜自己的功劳。他感叹地说:「上天绝不会眼看着晋国灭绝,而舍之不顾。在晋国的王室中,主上承受了多少心志的磨练,成为众望所归的贤明之君。他注定会成为晋国的国主,那是子民殷殷的众望,也是上天赋予的大任。然而随从的大臣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,这是多么虚无不实的想法!窃取他人的财物尚且称之为盗,何况是贪求皇天的功业,把它看作是自己的呢!这样的人怎么能与之共处?」

介之推的母亲劝他说:「与其如此穷苦不堪,还不如向君王求取一些封赏,日子兴许过得宽裕一些。而今你就是死了,也不知向谁申诉,这又何苦呢?」介之推说:「指责这样的行为,却又效法于它,这个罪过不是更大吗?既然有言在先,我是绝不会接受晋国的俸禄的。」

母亲说:「你的功劳这么大,又不求任何的回报,把这样的志节告知晋国的人,又有何妨?」介之推说:「言语是处事立身的文采与华章。我既然一心想要归隐,哪里还需再为自己表白什么?如果去邀功请赏,这不是念念还希求显达吗?」他的母亲感叹地说:「有你这样有志节的儿子,是为人母亲最大的幸福。既然你要坚守美善的德行,我就和你一起隐居吧。」

时人曾经赞美介子推,说他就像是辅助龙主升天的祥龙。当龙主得以纵横万里的时候,其他的四条龙,也都随之飞黄腾达了。但却只有介子推不求利禄,归隐而去。

晋文公感念介子推的恩德,想尽办法要召请他入朝,但都被拒绝了。介子推坚持自己与人无争的志节,与「不如归去」的追求,一再地避开晋文公的追访。最后文公终于打听到,介之推隐居在绵山之中。于是他决定放火烧山,只留下一条通路,希望介子推背着他的母亲,从这条路上逃下来。然而大火烧了三天三夜,却始终没有见到母子二人的身影。等到火光绝灭之后,人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,已经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之下。

晋文公缓步走在绵山之中,遥想那些患难与共的日子,内心无限感慨。「就把这座山封为介山,记下我的罪过,旌表忠孝清烈的善人吧。」

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柳树之下,并为介之推建立了祠堂。他率领文武大臣来拜祭他,内心沉痛异常。晋文公用那棵烧焦的柳树,做成了一双木鞋,每天伤心地流着眼泪,哭喊着「悲哉足下」,痛惜追念股肱之臣那真挚不渝的忠诚与清烈。想不到第二年,就在那棵烧焦的柳树上,一条条嫩绿的枝芽,又开始迎风飘展了。晋文公折下了一束枝条,戴在了自己的头冠上。他晓谕全国,把放火烧山的日子定为寒食节,每年的这一天禁绝烟火,不生火做饭,只吃冷食,以表达对有功不居、不图富贵的介子推的怀念。

在寒食节那天,人们用面粉和枣泥制成「子推饼」,并捏成燕子的形状,称之为「之推燕」。百姓们用柳条把燕子串起来,插在门上,召唤着他的回来。人们还把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,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,以示追念。介子推以他的忠义与清烈,长长远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间。

「清明无客不思家」,伴随着家庭、宗族那深厚的凝聚力,千百年来,寒食节与清明节以其特有的「慎终追远」的蕴涵,表现和传承了中国人万代久远相袭而继的敦厚良善的民风。在每个感念祖德的共享时分,它就像绵绵无尽的细雨一般,润泽在这片广袤而又深厚的土地上,静静地流淌在属于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。

 

编后语:太史公曾经说过:「晋文公是古人所谓的明君,流亡在外十九年,举步维艰,历经磨难。然而即位后追赏大臣,尚且遗忘了介子推,那么那些无心治国的骄主们,又会是怎样的呢!所以说在上位的领导者,要统御万邦、安抚百官,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。」到了东汉时代,三万名太学生的首领、「介休三贤」之一的郭泰,在绵山为介子推修建了一座孝廉牌坊,以表达对先贤的追念与崇敬。

大方广编辑部